令书城楼北

【读后感】【Wonderful U】想说的太多了

宣清丶:

很难说我以下写的是否是 @Rovin-为鹿而生 太太的原意,有很多应该是我胡思乱想的产物。但毋庸置疑,这些思考都是由太太这篇文引起的。
感谢太太写出这样的作品,对于我想学习的专业,这样的思考契机真的令人受益。希望太太可以出本,这样的文章深度真的值得收藏。

Wonderful U真的撕开了仿生人人化的美好外衣,让人感到"最后仿生人人化的障碍可能是他们本身的迷茫"。我想到过仿生人看到的画面、闻到的气味会是什么样?他们真的能从1和0里感觉到美和芬芳吗?但这些想法也只是一闪而过。因为答案太明显,也太残忍。他们却从出生就生活在人类对这些"美好"的描述里,他们心怀憧憬,而这些无法感知的"美好"就在他们眼前。这种矛盾在人类与机器的深厚感情中会愈发清晰:“我无法分享我深爱的人的喜悦、悲伤、看到的美景、厨房的饭香。”这时,仿生人与人类的差异已经与人类的接纳与否*无关了,而是纯粹的物理差异。

*“仿生人与人类差异来自人类接纳与否”观点解释:DBH中勾起玩家最初的怜悯的就是片头,以卡拉的视角看到的人类对仿生人仿佛对器物、奴隶般的态度,而这些通常被归于人类对于异类的不承认与不接纳。“不承认”是对仿生人所具有的情感,“不接纳”是对可具有平等地位的新物种。

这样的本质差异才是最可悲的。仿生人对自身的认知从“我有人的情感→我可以成为人”崩塌,开始对人机的物理差异有了清醒的认知,甚至对自身“情感”的来源产生怀疑,最后对自己的定义又重新回到了机器。
(对机器情感我确实有些想法,但与主题无关,决定放在最后了)

在文中,这样的定义演变的矛盾最明显的体现是51(52),其次是900。以管窥豹,这样的认知进程应该是仿生人普遍的,只是或早或晚。而定义的最终结果,无论是哪个,都是莫大的痛苦与割裂。是人,就要忍受差异;是机器,就要放弃情感*。或许这就是禅意花园最初的目的。仿生人的文化建立在碳基文化的基础上,他们无法理解自身是硅基新型生命体,仍依据人类文化衡量自身。而一位引导者可以给他们以引导修正,让他们可以脱离这种不公平的衡量方式,去构建自身的文化和价值体系。

*两者不共存观点解释:对于仿生人的定义是人,就相当于承认了以计算方式得出的情感,就相当于承认了数字化的认知方式,而这种认知方式与“人”这个定义并不相符,与人类的接触必定会有一种无力感。定义是机器则否定了计算方式的情感。

在这个深度来看,结局900无论是选择做ICE(人),还是做87(机器),似乎也没那么重要了。因为有一个选择"人"的900,就有一个选择"机器"的52。

——————
关于机器情感

首先我们先肯定,机器情感是深度学习得来的,来自于对人的学习。但,这样的情感真的不能称之为情感吗?举个例子,婴儿参加葬礼也不会知道要哭,我们难道能说他长大后在葬礼上落泪是学习得来的,是假的吗?就这点来看人的情感也是学习得来的。但这个说法确实有问题:人类学习的模板又从何而来呢?这点我不敢轻易解释,因为我所能给出的也不过是信口开河。但如果说很久以前只有一个人有这种感情,而他的孩子从婴儿时受到了“什么时候该哭,什么时候该笑”的潜意识影响,如此往复到今天,我们到底是真的有感情还是学会的呢?

评论
热度(30)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© 令书城楼北 | Powered by LOFTER